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5-1 00:37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 B9 `6 G4 M4 ]* q* M N若干年前,因为读到一篇文章,说的是郁达夫和俞平伯等人在杭州时,常常于烟波浩渺中相偕泛舟西溪……内心便很是向往,但西溪的名声在那时候几乎湮没无闻,就仿佛那匹渡赵构过河的泥马,转身之间,它在漫长的光阴里消融了。 & U' L e+ E$ N* B+ Z1 R; G
8 g+ U& }6 x( w9 d1 K- y1 {- Z$ n0 `, b, d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西溪,其实只是它的一段,但也够让人心旷神怡了。溪流曲折,岸边的景色时而稀疏,时而茂盛。有风拂过,若隐若现,联想到一些名字,他们在这寂静的河面上流传着……而正是因为他们,今天的西溪有了景致之外的风情。
2 p" J; o5 N" V' e, X3 R
/ e9 N) s4 P6 v* c/ ^" t( r" W! d2 i. e( c2 P+ U# A2 S7 r
在途中,或许让他们看到了芦苇的"灵魂秘密"
" y! d. A7 j2 [) z# V
/ L# b' j- k" `5 L- i" Z5 I+ f& K* U x+ b# C9 m( w
据资料记载, 西溪曾梅树成林,泉井清澈,在明清时期,与灵峰、孤山齐名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西溪曾香火鼎盛,寺院众多,东晋咸和年间有古夕照庵、唐贞观年间有永兴寺、五代年间有永乐庵;西溪曾引得历代文人骚客留下各类墨宝;康熙皇帝南巡西溪时,曾御笔留下"竹窗"两字和宸翰五言诗一首;乾隆也曾在此作《西溪探梅》诗一首……
3 F% X$ {% X7 [) K0 g/ a9 J) h% ^! h
% E8 g/ L' O/ H: u( t, D+ E; b/ D3 g! z2 Y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渊源,西溪一直以来成了邂逅了它的人们牵挂的梦乡――
6 N- O: \5 o- N K+ C, v
" _9 P- H1 u$ ^; R7 y7 L* h- C$ X- C
"我试一试芦笛的新声,在月下的秋雪庵前"。许多年前,诗人徐志摩在远赴西伯利亚的路上突然有所感,他也许是想起了秋日芦苇萧瑟曼舞的影子,或者是想起了那些一起泛舟荡漾的友人,他提笔写下了《西伯利亚道中忆西湖秋雪庵芦色作歌》。徐有一个笔名叫做云中鹤,西溪便成了这只云中逍遥鹤的一个小小驿站:《志摩日记》之《西湖记》中,他对西溪的芦苇与花坞尤为称赞,说在白天的日光中看芦花,不如月光下与夕阳晚风中,能看到芦苇的"灵魂秘密"。
# j3 b5 `( Y" Q# w9 D0 p
4 R1 }1 P' g6 C$ }. t+ A; i' I; v4 L& g: |, v
这秘密是有心人的聆听,是灵魂的消磨,是人与自然的融合。 1 a8 f% ]) J. Y% t
) u6 p9 }6 f) }. u& a/ g
4 D2 T4 }5 A$ k2 R2 i今天我们看到旧时西溪的很多资料,有一些是来自于徐的同时代人,比如同样是大名鼎鼎的郁达夫。郁和杭州的缘分在这里不必多说,他的"风雨茅庐"便可见一斑,而他对西溪也情有独钟,多次游览过西溪,到过花坞、龙门山、古荡、东岳庙、茭芦庵、秋雪庵、风木庵、法华寺与蒹葭深处等地。在《西溪的晴雨》、《花坞》、《龙门山路》等文字中,记录了他对西溪山水风景的描述。 & p5 u# ]9 g/ _. d, }" ~
" t% j8 D7 I3 n" }. k
- a$ p+ g4 A2 |+ T. V据说郁达夫最喜爱的地方是秋雪庵,这恐怕和他的性格相关。在这清静的处所,烟波浩荡,世间的风风雨雨恐怕真的和他隔得远了。现在我们循着前人的足迹寻胜此处,更多的只能泡一杯茶,想一想他们,偷得浮生半日闲。 / X. P5 w7 P0 J, _$ h
+ r' f* u& J& a- J s
! w& [. e- M" I9 i0 L4 e# h8 c对西溪青睐有加的异乡人很多,西溪之于他们,无疑是一种发现。比如写《夜航船》、《西湖梦录》的著名文人张岱 ,他生活在明清之际,在《西湖梦录》一书中,他专立《西溪》一条简要说了西溪的历史、地理、人文景观等,并指出西溪的景观与西湖不同,他说"欲寻深盤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这一评价把西溪比之为陶渊明的桃花源了,可见张岱对西溪的喜欢。
! A9 g" T. Q$ t n, h/ [
% t+ e% O4 I8 t+ s! W. u; W
1 X$ \4 e4 Q" a7 V在《西溪梵隐志》中,还记录了他《秋雪庵》诗一首。开头一句是"古荡西溪天下闻。"文人总是有些夸张的,但他对西溪的热爱却散发得如此真挚。和他有差不多感受的还有明朝的黄汝亨,他是万历二十六年(1597年)的进士,官至礼部郎中,视学江西,晋升为江西布政使参议。他曾多次游览西溪,并为西溪寺庵题额撰碑文多次,据《西溪梵隐志》载:有《永兴寺碑记》、题额有《西文庵》(即龙归院)、碧漪莲社《栴檀窟》,并赋诗有《夜行法华山投佛慧寺》、《赠智胜寺僧伴云》、《春日同门人看梅西溪》等三首。 3 H8 k6 ~3 Y3 w" L5 L$ R: n
/ w" z! h7 o% y4 K
n& u* d3 b p+ x西溪的水和这些人,在他们人生的一些片断里,他们相逢了西溪,对于他们,西溪成为一个符号,一个能够和他们的灵魂某一片断相重合的镜像,这样静寂地流淌在他们的生命之河里,闪烁着月光般柔和的光芒。
) m2 x& U# a2 t2 {! C$ X0 f
" S9 @6 b7 Y7 T4 j O3 o$ ?
3 n5 t$ I) K: K @且留下,把西溪弹奏成一曲天籁邂逅,然后把西溪的景致收藏于他们的生命,在某种合适的时候和他们的人生经历糅合在一起,和西溪的芦苇一样在秋天的时候摇曳。 & ?* H9 A8 B* u1 Z7 F" u8 E
+ \) r6 ]: u9 K1 G
$ T" A# w2 ^( q8 ~: y比如生活在清初的洪昇,他的传奇剧本《长生殿》,整整花了十年的时间,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当时,他与写《桃花扇》的孔尚任并誉为"南洪北孔"。据《西溪》一书记载,他是明代西溪大族--明代功臣洪钟的第六代孙子。他的先祖世代居住在西溪洪家湾。近年,研究《红楼梦》的专家,更有人提出西溪洪园是大观园的原型,而洪昇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因为他坎坷的生平和他的文化底蕴。
: n( O: p6 y- I$ _2 f! x3 {% v5 c
# S! M1 T0 I; [0 G
+ w+ @& O4 o$ Y8 U2 N这里面的真真假假后人已经很难考证了,有一点像芦苇上的朝露,在光线的照耀下烟消云散,但留下的是晶莹和剔透的记忆。而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另一名著《水浒传》里,西溪的影子在书页间则是俯拾即是。 & l: d5 `3 h% x' d1 e+ _
7 [# ^% {% t4 e, H8 g
* x5 f& g! a) {8 D和洪昇一样,施耐庵也生活在钱塘,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年代。据专家考证,在《水浒传》中较多地提到或描绘古代大西溪范围内的山水风光,书中写到许多地名,如石人岭、美人峰、秦亭山、古塘(荡)、桃源岭等都是历史上西溪的地名,至今沿用。而《水浒》最早是以说唱形式在杭州流传,书中许多"水泊"景色,都以江南水乡,尤其是西溪"水泊"为素材。
" m3 P: m, H! B' N
8 {" v0 @4 J2 I5 d3 w
+ s& p" g4 g) C! E+ u, i在施耐庵的笔下,他把西溪弹奏成了一曲辽阔的天籁,有豪情,有惆怅,也有对天地的礼赞。其实对于这一片水乡的热爱,历来都是,在更早一些,让我们把历史再往前追溯,它甚至本来有可能成为了一座都城,如果是那样的话,今天的杭州地图就要大变样了。
- y# q4 V6 K) N2 @- @: d8 m" D( ?5 r9 J5 e2 V& [
0 ^, B% {# Y+ E. K% J康王赵构在北宋徽、钦二帝被虏之后,建南宋,当他在金兵的威胁下逃至杭州时,途经西溪,见此地开阔,风水极佳,符合建皇宫的条件,但当时的条件让赵构被迫放弃,曰"西溪且留下"。后来,"西溪市"改名为留下镇。据说赵构到"西溪市"入酒肆,喜其供奉,御书界牌曰"不为酒税处"。传说也罢,史实也好,这个最终在杭州建立了风雨飘摇王朝的赵构,他在西溪留下的传说无疑是美丽的。 p* q) o0 x5 l% [# l4 _
" g8 }: b9 h$ m1 d" A) m0 ]% a% y
! {$ a1 F+ j2 O4 n. X
泛舟西溪,波光潋滟,这些过去的人和事浮光掠影在我们的思想里,这种感触将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它的柔美、它的婉转……有些人或许会歌之咏之,比如说马潮水。 1 p* K) H' ^5 d$ U, N L3 M$ x
2 Q h7 }& E, O8 t8 N
2 q+ |* N1 J7 E
这个人也许让许多人感觉到陌生,但如果告诉我们:这个清光绪十一年出生于嵊县(现嵊州)的民间艺术家,是那个把传统的唱书发展成为悠扬越剧的人,我们还会觉得陌生吗?他当年活动的场地便是在蒋村西溪一带,越剧的唱腔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有溪水的意蕴,或许和这些艺人长期在这里生活有关。在他们的创作中,西溪成为了一个诠释,一个若有若无的影子,这影子里是他们才华和经历的浓缩。
8 Y1 }2 A1 h- ?4 `) c( G5 N4 G- D5 t9 S7 u
7 @* s0 a: C, U- [0 J( v
归来,在这里放下自己的行囊 7 D+ }- o2 M+ _0 ^8 Y) p0 K
5 a) ` X$ B+ J4 m) @4 {4 g
* c4 H8 m" c5 v"前有香樟树、沿山河,后有法华山、北高峰……" 这里我们说的是三方土谷祠,俗称三方庙,位于留下镇东岳村。该祠庙已有866年历史,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建都临安后,封林氏五兄弟为五方土谷神,立祠祭祀,因为他们曾经救过这位皇帝。 ' A- z8 T- l- G/ _( I L
" m% e! U/ \3 t" |! f0 ^2 [3 L/ j# \% A
可能正是由于这五兄弟灵魂的庇护,西溪在以后多年一直润泽着后人,而有些人,便选择了归来,或者让西溪成为他们的魂魄寄托之地。 6 G9 J. T6 r0 C
) F6 c8 L$ ^+ W* `+ f! u1 }: b( c
% o. c% i1 v5 j2 I0 O比如说那个在演义里很有名的高士奇 ,民间传说里他是"帝师"。他在西溪有别墅,上文中我们说到的康熙御笔留下"竹窗"的题字也由此而来。高士奇精于考订,工诗、善词,博学多才,康熙看重他是确凿无疑的,而他,即使是在"冠盖满京华"的繁华地,他所眷恋的依然是西溪。而西溪草堂庄主冯梦祯 ,明朝万历年间的他,除了对西溪题匾之外,还说"西溪茶利,十倍龙井",这就有些爱屋及乌了。 9 G: l6 @2 R5 _0 v5 L0 ^
) a. M" u- s& h+ B" s2 z3 d
" u! b5 p* h3 b# K Z% L( K) t+ b像更有名的宋朝词人周邦彦,在太学读书时,就以《汴京赋》闻名京都,受到宋神宗的称赞。后来平步青云,官历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今江苏溧水县)知县、秘书省正字、明州(浙江宁波)知府与提举大宬府(主管音乐的机构)等。周著有《清真居士集》,今存《片玉词》,开一代词风。但他无论走到多远,最后还是选择了魂归西溪,或者这西溪的水,已经浸润到了周的词曲里。
Z& O1 e% O$ G; h4 J# C; ~ M5 B: u& o: K5 ^! D3 q* `( d! K* y
% x! q, F4 N/ [2 P而对西溪的热爱表达得最为充分的,应该是清初文学家厉鹗 ,他对西溪的酷爱让他为西溪写下了上百首诗词。尽管现在我们对厉鹗并不熟悉,但在当年,他也是那一时代的文人翘楚。厉鹗在死后也归于西溪,他的墓在西溪花坞(王家坞),地近茭芦庵。
+ t5 Y+ C! p3 w/ Q! A8 d' M- `) v% p, l) V% X. f
* s; F6 N0 N* B# _9 f& \6 A此外,在西溪留下踪迹的还有明代中期的太子太保洪钟,当年他葬于西溪东穆坞莲花山时,连一代大儒王阳明也为他撰写了墓铭。而万历年间撰写《西溪志》的洪瞻祖,他是洪钟的曾孙,官历兵部郎中、右都御史、江西巡抚等。不久辞官归乡,隐居40年余。
2 B1 _! w0 B# w3 e1 N- ]" M W: Q. H
. H5 q& A8 H! W" o" n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上那么漫长的岁月,尤其是他的能力能让他有大展鸿图的机会时,我们不得不沉思这一地方对他的吸引力了:这个他卸下行囊的地方,让他感觉到了生命的滋味。
- p+ ^ l) l" T2 D; d- p; b5 u! K$ e6 R% z6 I
3 M! C2 M0 k0 W6 `: d6 x$ T
撰写《西溪杂咏》的陈文述(清)、重建秋雪庵的周庆云……这些人,无一不是一时的名士,他们风云际会于这样一条溪水的左右,在每一河道拐弯的地方,让我们看到了属于这溪水的传奇,他们在默默的告诉我们,那些芦苇所倾诉的,不仅仅是清风……
! V b" t6 ^7 P$ x2 |9 x$ R. B8 u. G3 o6 S! P& Z% z
4 v0 H' n v }6 e. f; t
, c# b* w5 m* K) x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