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曦 记者 方秀芬 互联网怎么跟教学融合?大数据如何跟智慧校园融合?人工智能是否会引发职业教育新一轮课堂“革命”……日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年会在杭举行,与会专家深入探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信息化建设问题。 未来在校园食堂就餐不再排队 在校园食堂,从选菜到支付,如果每人用时超过18秒,就很有可能排起长龙。除了错峰用餐,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灭“长龙”?答案就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上。 本次大会启动了“未来校园云平台系统”捐赠计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支付宝将向全国中高职院校捐赠收费管理云平台及一卡通云平台,助力职教智慧校园建设。首期捐助的1000所学校,主要是具有一定全日制学生规模的中、高职院校,且优先考虑中西部地区学校。捐赠包括1000套软件平台、10000台面部识别/二维码一体消费POS机、80000台二维码/刷卡一体消费POS机。 “未来校园云平台系统”对加速实现职教智慧校园很有帮助。以面部识别一体消费POS机为例,学校在食堂安装这台机器,学生用“刷脸”方式完成支付只需约1秒,比平时刷卡支付省3-4秒,对于一个食堂来说可以省15分钟左右。 除了刷脸支付,还有刷脸上课、刷脸锻炼等。来自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一线企业和各大院校,围绕着教育信息化2.0、智慧校园、人工智能、AI+大数据技术等信息化前沿话题,交流了各自的观点。还有专家建议,应引入论证平台,建立身份中心数据库,比如某个学生入校后,建立一个身份“您是谁”,统计其上课规律和课时数等,根据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其学习成果。 大学校园里有互联网非遗博物馆 眼下,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迈入2.0时代,不少学校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个这样的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资源库名为传统手工业(非遗)技艺传习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是该校与西泠印社携手共建。目前,有10所高校共建共享资源库的21门课程,可以让上万学生受益。这21门课程包含“道(匠心素养)”类课程《风骨—从西泠印社看中国文人的执着和坚守》《大国工匠》《传统手工业作品欣赏》3门,“器(技艺传习)”类课程《龙泉青瓷》《中国丝绸》《中式旗袍》《宁夏刺绣》《西湖油纸伞》等13门;“术(技艺创新)”类课程《非遗产品会展策划》《非遗产品互联网推广》《非遗产品包装设计》等5门。 “最主要的是信息化课程建设。”该资源库负责人、杭职院学生处处长韩亮介绍,目前资源库三类线上课程采用“PC”“APP”“O2O”三种学习方式,线下建成非遗博物馆、传习创新基地和非遗体验中心,同时引进技艺传习真实项目。 预计明年初完工的博物馆,根据传统手工业(非遗)技艺项目不同级别分成五个子馆,包含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民间非遗项目。“打造‘一馆一库一平台一基地’模式,实现名社与高校有机结合,反哺社会、服务公众。”韩亮说,今后资源库将在全国推广,让更多人共享非遗资源。 杭职院院长贾文胜表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载体建设,搭建共建共享的平台共同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现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实现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实现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9 a; Y' V7 s8 O' F6 z& I. ]8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