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论坛(EC通行证)

QQ登录

QQ登录

下沙大学生网QQ群8(千人群)
群号:6490324 ,验证:下沙大学生网。
用手机发布本地信息严禁群发,各种宣传贴请发表在下沙信息版块有问必答,欢迎提问 提升会员等级,助你宣传
新会员必读 大学生的论坛下沙新生必读下沙币获得方法及使用
查看: 23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浙江文科状元舍港校 内地招生十年港校理性回归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5-1-24 09:05
  • 签到天数: 240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6 16:0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3年,Jojo升入杭州学军中学毕业班。那一年的初夏,她参加了一个很特别的招生说明会,这是关于几所香港高校的说明会。“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港校,当时就觉得港校的国际交流好强大啊!”  这一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招生范围限于全国6个省市,浙江省是其中之一。至今,正好10年。9 ?" e8 c9 g9 g8 w6 b# ?$ y! o
      如果追溯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历史,其实应该从1998年算起。回归后的第二年,香港高校可以通过委托内地高校招生的形式,选拔进入内地合作学校的学生,到港校就读。每所港校的招生名额限制在20名左右。
    + J+ u+ f0 P. z: {2 f! I% q  但真正打开港校大门的,却是2003年港校自主招生“元年”。虽然当时,内地考生和家长,对港校并未流露出太大热情,多数选择了远观。1 m5 u% s+ {2 g( O& I9 \
      这种观望的态度,一度持续到2005年。那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首次参与到内地的高考录取体系中。宁波考生Lisa,在高考第一批录取落榜后,竟然在补报志愿里,发现了香港学校的踪影。8 ?$ z; }/ k8 e3 B
      2006年,内地参加香港大学招生说明会的人数,从之前的5000人左右,激增到万人以上。内地开始出现高考高分生,甚至各省状元,纷纷投奔港校的情况。3 l# k- B7 [  r/ |- y, e" N
      在浙江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工作的缪老师,那段时间正好在做港校招生培训工作。他记得,像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当时虽然没有纳入高考体系招生,但门槛也相当高,基本都是超过国内高考一本线100分左右。2006年,浙江至少有3000多名学生报考香港大学,最后港大录取了十几名学生。
    / H6 b) J1 j% |# ^  “黄金跳板”这个称呼,也是那段时间出现的。2008年前后,内地一些名校的招办老师都有一个感觉:“哇,狼来了。”
    9 r9 ]0 x/ K2 l  }* s  对内地学校的反应,港校的招办老师也很幽默。香港城市大学朱国斌教授说:“狼来了,进入羊群里,创造竞争的环境。其实香港的学校‘吃’不了内地的高校,香港学校来内地招生,开拓出竞争的环境,这是好事。”
    : t0 Y1 C' a8 E; ^  确实,这种竞争,也促使了内地高校自主招生、培养计划的不断变革。
    0 v2 _3 h" J4 L) x& }  这是让人欣喜的。学生对于港校也好,对内地名校也好,都逐渐开始回归更清晰理性的选择。比如今年浙江高考文科状元姜动,在获得了港大自主招生20分的加分后,经过一番细密分析,最终选择了北大。
    6 j0 @6 s  N; n) I9 Z- m  这样的理性,是双赢的。就像朱国斌所说:“我们希望招到的学生,是品学兼优,英语成绩好,学业基础好的孩子,但是招生的前提是,学生自我综合评价,是适合来读港校的。这样,内地的学生和香港的学生,内地高校和港校之间,彼此才能形成良性竞争。”3 T  |  z- \, W9 f6 a

    5 t3 R4 j, ~; P# a. b' e9 [. U4 E  在香港读大学,最好会“百搭”+ l, v0 C  F/ P) a! N/ N
      香港同学对内地同学的印象是:他们很勤奋. Q% f) a/ n& v$ v
      很多学生去港校,是向往那里的“国际性”。
    3 T* W; x- E1 b( C/ i  2005届的宁波学生Lisa高考那年,香港城市大学第一次加入内地高考系统招生。“我和父母讨论了一番,觉得到香港读书,一只脚就已经踩在国际前沿了,吸收到的知识和信息更加全球化……”报考后,她被录取了。
    5 j* t" d( O7 o3 ]9 [5 ], y  在2007年被香港教育学院面试录取的萧山中学毕业生单卓琼看来,对港校的适应期通常为一年。“一年后,你能不能融入这里的环境,就已经看得出来了。”单卓琼说,在港校,国际环境绝不是“它存在,你就拥有”。" d1 M3 U& o9 w; T1 y" `9 k

    2 v, l1 \7 C- P+ X8 p9 W) x  4年港校学习,不断问同一个问题
    - i) P' W! u" @! B& F  你的兴趣是什么,想找一份怎样的工作% x2 u) V/ F& }0 _3 A
      Lisa,宁波鄞州中学2005届学生,香港城市大学第一年参加内地高考系统招生的录取学生之一。8 z. P! q' }2 s! O( i0 @
      2005年,Lisa参加高考,成绩高出当年一本线50多分,但第一志愿没能录取。在填补报志愿时,Lisa注意到了两所香港学校: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当年这两所港校,第一次参与内地高考系统的招生。
    5 a6 u8 k  r; R; b9 ~2 E  “当时读港校的费用大概要近20万港币一年,所以很多人放弃了。”Lisa和父母讨论了一番,觉得到香港读书,一只脚就已经踩在国际前沿了,吸收到的知识和信息更加全球化,于是决定咬咬牙,报考港校。
    9 I( c9 \) [1 U0 f  成功申报了香港城市大学后,Lisa还拿到了3万元港币/年的奖学金。和她同时入学的内地学生,家境都不错,称得上是“富二代”。  ~6 x1 O- ]- q/ v
      入学不久,Lisa就明显感到内地和港校教学上的差异,“内地的教育比较执着于探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尤其是理科学习,相对单一;香港的教育,比较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
    + U/ n; c% J( q' P8 l  Lisa说,在专业学习和就业对接的引导上,港校非常主动。“你的兴趣是什么,你要通过大学的学习,为自己找到一份怎样的工作?”这个问题,从读大一时,她就要不断问自己。. i$ a9 K. K: ?4 ^5 b* j
      在香港,本科毕业生直接到商学院读研的非常少,大家似乎都要把本科的本领拿到社会上去试金。Lisa也属于这一类。2009年,本科毕业后,她在香港的物流行业找了份工作。两年后,又申报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管理硕士,重新做起了学生。
    9 R7 u9 F) i/ [9 C# D  “可能有些学生会觉得香港的高校太过现实,在大学教育里,‘就业’的确是港校强调比较多的一个关键词,我个人还是蛮适应这样的导向。”+ t& d- e8 w7 r3 U6 b+ ]/ r
      Lisa说,香港人很务实,他们的节奏非常快,效率非常高。快到什么程度?Lisa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前几年在香港工作,每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吃午饭,香港人就能做到:前餐一碗汤,一顿瓷实的午餐,饭后一碗汤。15分钟内,吃得干干净净,还带一边聊天的。这可要了Lisa的命,她和同事一起吃饭几乎是“食不语,头拱碗”的状态,这么练了1年,还是很有差距。& G3 K. m. k$ p" A$ A, K% Q# L
      今年暑假,Lisa回到宁波老家一家物流行业的私企实习,并决定硕士毕业后回内地发展。Lisa说,除了内地机会多的原因,香港的高生活成本,也是她想回来的原因。: `- S$ ~& @8 }, x0 D$ g0 I5 H

    , M( R$ B; [# e  能不能融入港校氛围,第一年是分水岭. l8 c( d2 E  _" I: R8 s
      国际环境下,先得学会“百搭”9 h; q* @0 j$ ~9 x+ f# o! }
      单卓琼,萧山中学2007届毕业生,同年被香港教育学院面试录取。
    / P0 H, v6 Y- ?- g7 n5 A  2007年,单卓琼参加了内地高考,在填报国内高校志愿的同时,她还申请了几所港校。8 G4 U5 C; f  }2 B, R
      “我从小就很想当英语老师,加上住在香港的姨妈、姨夫,也建议我可以试试到香港读大学,所以我们全家都心动了。”+ _+ a# {  u3 j9 N6 c4 f" {& h
      当年申请港校,可参照的信息并不多,单卓琼凭着自己的高考成绩和综合能力,最终通过了香港教育学院的面试。
    ' X6 r% ~0 j4 C& K5 F+ N  “港校和国际接轨,在教学上非常明显,我所在的英语教育专业,大多课程都是小班教育。英语系的课程,很注重口语,和思维训练,大多数课程对考试这种考核形式要求很少。”1 t0 l* U6 u" T1 w
      但在港校,国际环境绝不是“它存在,你就拥有”。
    , |. q2 J0 i: H) [  “我个人觉得,到了港校以后,首先要过语言关,除了英语,还有粤语。”单卓琼说,香港人比较外向,尤其是本科阶段,社团、寝室活动特别多,所谓的融入,首先得学会“百搭”。
    ' G) a( f. l0 B! h. J. r. \  在单卓琼看来,对港校的适应期通常为一年。一年后,你能不能融入这里的环境,就已经看得出来了。
    ; ]. x/ Z+ J( i0 z  本科毕业后,单卓琼决定继续享受这种浸润国际化文化的环境,她报考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英国语文语言艺术专业,“主要学习语言的不同形式,比如戏剧。”单卓琼说,她希望在香港发展,“既然在这里读书,就要积累点这里的工作经验。”记者 章咪佳- C$ q1 H" c  V" `: m; s( j* X
    4 _# }* l5 ^  ^. {
      问:内地同学怎么样. o- f8 `; E& z0 n
      答:他们都很勤奋) z3 B0 @5 t6 f& G  K
      郑智恒(2011届香港教育学院毕业生,主修小学常识)
    + f1 H4 k2 [+ E) a! y/ p  如果你问我的朋友:“内地同学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有不少人会冲口而出:“他们很勤奋!”
    0 ], R. V, z; H2 T! i$ s/ `  我深表赞同。身边内地学生的身上,我看到很多“异于常人”的特质。他们在课堂上专注听课,认真发问;讨论时意见滔滔,又言之有理;偶尔到图书馆,总是见到他们借一堆又一堆的参考书回宿舍。
    * t. y% I9 ]( ?/ g7 a  勤奋一词,也许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全部。那种对学习的专注,有时候让我们香港学生都有点汗颜!但他们是蛀书虫吗?恐怕不是。至少我身边的同学也都参与学校事务,有的帮助老师做兼职,有的是社交活动的常客。虽然有些许语言上的隔膜,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亲切感总比外国人高。% c7 G" [$ }! S1 h& d

    . _; U/ x5 W  V- N; u! o  答:他们和香港学生没有太大区别- N" H' O9 g! W3 L# J7 k& i
      Irene(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在读,主修英语艺术)+ Q' @. f  v6 J( t* R  n- [
      他们是一群很有礼貌的可爱同学,虽然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比较保守,但后来我发现我的想法是错的。我们会分享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视剧和食物。在社交方面,我想他们还比我热情呢。记得有个美女内地同学就曾主动找我聊天,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
    * s2 B' r% B9 O/ s' C: c  当我知道,有些同学会在今年7月回内地,我真的有点舍不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说谁会做得比较好,这个问题很白痴,因为只要大家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就可以了。5 ^4 V. u- d6 d. W
      从我这一年跟内地同学一起做project(项目)的过程中,我觉得他们的学习态度很正面,感觉他们是真的想取得好成绩。他们和香港学生没有太大区别,大家拥有共同的兴趣和学习态度。记者 章咪佳整理& x) O1 S! `! V  W! A; b% O9 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下沙大学生网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