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我照发...边聊天边打的...累死我了... 别太水啊,浪费我的帖子
% g$ a: m8 Y' x u 雨 雨天。
! }8 n* k/ c$ X" d/ i$ ? 世界凄清、宁静、寂寥。5 i) R |/ G* d' p
悄悄的雨,幽雅地划落,无声无息,无名无份。此时,山默然了,水默然了整条街都浸漫在雨中,没有了喧嚣,咱别了欢腾,只是静静的。
" B- a4 j7 g+ q6 ?房里,透过百叶窗,依稀可见雨滴在玻璃上清清划过的痕迹,把视线模糊了,思绪也跟着模糊。去吧,打开封尘的回忆,让它们从这窗口跳出去,去淋这雨,去淋这茫茫苍苍的亘古的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颂。辛弃疾《西江月》)“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山枝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里李商隐《夜雨寄北》)好风雅的雨!好古典的雨!6 O$ T, i( Z, t" v# K3 ~
从远古走来,言及雨,多少文人墨客曾膜拜于它,几近钟情于它!于是,雨,入诗则诗味盎然,入画则画意迷蒙深邃。请听“烟雨倚窗听风,空庭卧塌赏月”,此等赏心悦事,谁不动心?曾建国一幅对联“竹露松风焦叶雨,翰墨琴韵读书声”,吟味赏玩之中便颇多惬意,无怪乎问人墨客皆有此雅好。$ }8 m) B+ ] p& x9 X: ^% \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大多是以自然为自己感情和心灵的表现形式,听雨,便是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文学现象。“留得枯荷听雨声”,“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以至古时有为听雨而专种芭蕉之说,“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杜牧的诗就证明了这一点。在古代文人中,听雨不仅是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生况味与自然万象的相互结合与发挥。南宋蒋捷有《虞美人》可赏“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Y% ?- ~# j: R# @( A& g* C8 z
雨是说不尽,也是道不完的。睹雨之人的心境亦是如此。“人浮则雨躁,人静则雨柔。”作家汪国真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便证明了这个道理。老人睹雨,面对天寒岁暮之状,兴许会生迟之感,继而怆然涕下,手捂纵横老沟悲泣不止;孩童睹雨,兴许会快乐地冲出去与雨相拥,兴许会抱着姥姥的膝。撒娇地说:“姥姥,天公公又落泪了!”旱民睹雨,兴许会以为天公作美,鼓乐齐鸣了而若久雨不止,这雨亦会早人唾骂,恨恨不已。
$ ]1 o/ m9 z" a( F 沐浴过“朝辞的渭城”,“韦应物的野渡”,抚摸过“南朝四百八十寺”。范钦的天一阁,浸润归施耐庵的破屋,陆游的“铁马冰河之梦”,这雨不也是曾留恋于“小桥流水人家”?这纤细的雨丝,晶莹的雨帘,带着几多思念,几多忧愁,几多豪迈,几多轻柔,款款漫步在宁静的江南小镇,构成了这一派“江南烟雨”,偶尔有几对情侣,共撑一把伞,漫步雨中,便给这雨添了一分浪漫,一分柔情。
8 i4 R' `' [3 V A" l6 C 悄悄的雨,带着几个是的风华轻轻落下,似水流年便随其一同流下,渗入泥土,融入溪流,把希望一同裹胁着本相遥远的国度,吸取岁月的尘埃,打开寂静的心扉,它落在北国的高原,南国的热海,也落在我住的江南小镇。。。。。。4 {, \1 v/ t( F- B
- @( P! h! `0 Z" c- R) W$ X[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4 21:23:38编辑过]
1 X( i" ]7 q9 B& ? |